影视摄像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布光造型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06-15

 影视摄像用光是利用不同光位的自然光和各种摄像照明器材进行人工照明布光进行采光的总称。摄像是用光造型的一门艺术。光不仅是将三维空间的活动反映到二维影视屏幕上的重要物质条件,而且也是塑造物体形象的基本造型因素。

光对摄像师来说,犹如一支神奇的画笔和五彩缤纷的颜料,摄影师按照摄像机的技术要求,用光作画,用光造型。

一、摄像用光的种类

在影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光线有三种,即自然光线、人造光线、混合光线。因此,摄像用光也是利用这三种光线进行照明处理。

1.自然光线

自然光线一般是指日光,这是影视外景拍摄时最常用的光线照明条件。在实际拍摄时,要掌握自然光线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特征,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光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光线处理。

2.人造光线

人造光线是指利用电光源进行照明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演播室中内景照明和夜晚的外景照明,用人工模拟和再现生活中的自然光效。

3.混合光线

混合光线是自然光和人造光同时具备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实景照明,包括在真实的室内环境中和光线不足的外景中利用混合光进行光线处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光线,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各种光线条件及其产生的效果,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二、光质与造型

光质指光的不同性质。由于光源种类的不同、光照路径的不同,或者同一光源光照条件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光。从照明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硬光、柔光和混合光。

1.硬光

光源射出方向性较强的光线,直接照在目标上,成为一种直射光。如自然光源中的太阳光、来自水平面的反射光,以及人工光源的聚光灯、回光灯、筒子灯等。

硬光发出的光线方向性强,照射范围容易受到严格的控制。其特性为光照强烈,光线的聚集性好、阴影有边缘。

硬光在布光造型过程中是常用光线,它具有敏锐而鲜明的造型性能,它可显出被摄体的仪态和形状,揭示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特征,质感清晰。

从画面造型效果上看,直射光光质很硬,鲜明有力,被照射目标的光比很大。如果用在人物布光上,可以表现人物刚毅的性格,刻画出皮肤质感,塑造出“性格人像”;如果用在环境布光上,可以充分显示景物立体感、纵深感,景物层次分明。因此,为了勾画物体的轮廓而大面积地采用硬光,在以深色作背景时,硬质光在空间介质的作用下可充分显示“光束环境”。

硬光缺点:

一是单一的硬光源照明,造型效果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现象;

二是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在明亮金属等反美容中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会超出摄像机的宽容度。

2.柔光

光源射出的光通过具有一定密度的介质柔化后照在目标上,形成一种散射光,如自然光源中透过薄雾、薄云的阳光,来自沙滩的柔和反射光,以及灯光打在墙壁上形成的反射光。柔光照明范围宽广,光照强度均匀。柔光造成一个中间格调的区域,照明的主要部位向远处逐渐变暗,光质柔和,光线方向性不明显,投影被虚化,明暗光比小,适宜描写细腻质感的人像。值得注意的是,柔光在布光范围内形成的杂散光不易受到控制。

软光的缺点:

一是不易控制;

二是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3.混合光

既具有硬光性质又具有软光性质的光线为混合光线。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光线经常是直射光和反射光的混合。


三、光位与造型

光位,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体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要是按观看者(摄像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而不管被摄体的朝向如何。

当摄像机与被摄体的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体为中心的水平360°一周内,可粗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三种光线形态,在它们之间还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顺光两种不同形态。此外,还有来自被摄体垂直方向上的顶光和脚光两种光线形态。

1.光在水平方向的造型效

① 顺光

顺光的方位在被摄物的正前方。顺光又叫正面光或平光。这种光线是与摄像机镜头轴线同向,平行地投射在物体表面,投影落在物体后面,被其遮住看不见。顺光造型效果均匀平淡,反差小,缺乏立体感、空间感,轮廓不明显,不宜表现有凹凸丰富层次和数量众多的物体。但它使物体正面明亮、色彩鲜艳。顺光能表现近景的质感,全景和远景主要靠景物本身特有的形状、线条、色彩提高顺光的表现力。例如,利用色彩鲜艳的花草树木作前景,蓝天白云作背景,之间是山、水、桥、路等线条变化,画面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就增加了。

② 顺侧光

顺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的正前方成45°角左右,又叫前侧光或斜侧光。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生活中的正常视觉习惯,投影落在物体的斜后方,能构成明显的影调对比,立体感和空间感都很强,也能明显地表现出物体表面形态或者人物外形特征。

③ 侧光

侧光的方位与被摄物的正前方成90°角,又叫正侧光。这种光线使物体出现阴阳面,即一面受光,另一面阴暗,反差十分强烈,而且物体有明显的横线投影,但其立体感强。拍摄景物时,合理安排影调、线条、虚实的变化,可以提高画面的造型效果。例如,一条笔直的公路,两侧有高大的树木。假如没有树木的投影,公路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利用侧光,将一侧树木的投影横线填充在路面上,就增强了画面的影调层次。

④ 逆侧光

逆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35°角左右,又叫背侧光或侧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大部分阴暗,而被照射的一侧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把物体的一侧轮廓勾划出来,使物体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利用落在物体前侧的投影可以填补画面空来均衡画面。

⑤ 逆光

逆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80°角,又叫背光或正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完全阴暗,但物体被照的周围边缘形成一条明亮的线条,把物体的全部轮廓清楚地勾划出来了,并且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分开。所以逆光常用来作轮廓光,使物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增强。例如,利用逆光把各个物体都勾出一个亮轮廓,来区分数量众多的物体;利用逆光的剪影效果隐去影响画面美观的细节,简洁画面,突出主体。逆光容易使画面产生光晕,有时要避免这种现象,有时又用它来美化画面。

2.光在垂直方向的造型效果

①顶光

顶光是来自被摄体顶部的光线。在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在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

② 脚光

脚光是从被摄体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

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拍摄人物时,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光型与造型

光型即光的类型。在布光过程中,出于造型的考虑,根据光的用途,按照光线的造型效果可分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侧光(装饰光)、眼神光、效果光、场景光等。布光往往不只是运用一种光型的灯光,而是对各种光型的灯光进行综合运用。

1.主光

主光光源的位置:被摄体左或右的前侧30°~45°以及垂直升高30°~ 45°为正常照明位置。

这是照明主体的主要光源,以硬光居多。常采用聚光灯灯作光源。若画面采用自然光源,如窗户、台灯、壁灯等,主光投射方向应与其相一致。主光是决定曝光量的主要光线,在几种光线中,它占主导地位,其他几种光线要围绕主光来进行合理安排。

造型作用:用以照亮物体最主要、最富有表现力的那部分。主光在画面上有明确的方向性。主光是描绘被摄体形状,表现立体感、空间深度和表面结构等方面的主要光线,因此,也称为塑型光。形成造型结构,描绘被摄物的立体形状概貌,交代画面内空间的关系,造成明暗影调配置。

有时,也可以利用软光作主光。其特点是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影调,但造型和表现立体感的作用降低。主光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视拍摄方向、被摄体的具体情况、环境和导演的意图而定。

2.辅助光

光源的位置:经常在摄像机的另一面和主光相对,水平角度略大于主光,垂直高度略低于主光。辅助光强度不得超过主光,主光和辅助光光比一般为2∶1或3∶1多用软光或散射光,用以照亮主体暗部,增加细部层次,调整光比。辅助光没有方向性,光线柔和、细微,常采用泛光灯作光源。

造型作用:是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的光线。用来照明主光没有照到的阴暗部分,使阴暗部分的细节也能得到一定的表现,并减弱由主光造成的强烈明暗反差。主光强度不变时,辅助光增强,反差减小;辅助光减弱,反差增大。因此,理想的辅助光是面积大、不产生阴影的光源。如果用硬光作辅助光,便会产生杂乱的阴影,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辅助光的光量应小于主光,如果等于或大于主光,易破坏主光的地位和作用。

3.轮廓光

光源的位置:在被摄体正后方或侧后方,一般和主光相对,垂直位置较被摄体高,约30°~45°。轮廓光的光强与主光亮度相等或更强一些(1~1.5倍),过强,轮廓易“发毛”,使被摄体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常用聚光灯,可控制其照明区。

造型作用:这种光主要用来照亮被摄体外形轮廓,因此叫轮廓光。轮廓光的任务是照亮、勾画被摄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并使被摄体与背景分开,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被摄体的立体感,另外还可以增加画面清晰度。

以上主光、辅助光和轮廓光是最基本的三种光线,用这三种光线布光,叫三点布光。在下一节内容中,我们还要重点介绍三点布光的相关知识。

4.背景光

光源的位置:直接投射于背景的光,光质可硬可软。以提高背景亮度为主时,可用散射光;追求奇特效果时,可用硬光。用聚光灯从斜侧方直接向背景打光,可获舞台追灯效果。也可在背景上打出某些物体的投影,烘托环境,营造气氛。光位与射心视具体情况而定。

造型作用:突出主体:表现特定环境、时间或造成某种气氛的光线效果;提供所摄画面的深度:背景光的亮度决定画面的基调。

5.侧光

主光和辅助光决定画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间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往往是生硬的,必须有一种光线来调节。这种对光调起调整作用,亦即对被摄体的形象和细节谢行修饰,在布光时,往往增加一些侧光,这样光线有时又叫装饰光。

造型作用:用来对被摄体的局部或细节进行修正,可突出或夸张某一部分,也可修饰某些缺陷,使被摄体的形象更完美、突出。

6.眼神光

用来表现眼睛及其附近肌肉、眉毛等部位的光线称为眼神光。“眼睛是心灵的家户”,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脸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及其周围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在拍摄人物的近景、特写时,必须安排好眼神光。

另外,为再现生活中某种特定光线效果,更好地表现特定的环境、时间和气候条件,有时也用来烘托情节内容和人物情绪,使用这种光线就是效果光,如闪电、台灯光、门窗投影等。

在拍摄较大场面时,还常常用到场景光。主要作用是均匀照度整个场景,以满足摄像机的照度要求。使摄像机无论拍摄哪个角度都符合基本要求。

五、光色与造型

光色是指“光源的颜色”。在影视摄像领域,人们常把某一环境下的光色成分的变化,用“色温”来表示。光色决定影视画面总的色调倾向,对表现主题帮助较大。如红色表现热烈,黄色表示高贵,白色表示纯洁等。

当影视摄像机在进行拍摄时,只有当拍摄环境下的光源色温与摄像机标定的平衡色温一致或接近时,画面中的景物色彩才能得以正常还原和再现。所以在进行拍摄前有必要先搞清楚现有环境下光源的色温情况:是低色温(≤3200K),是高色温(≥5600K),还是混合色温(包含3200K与5600K两种色温),然后再根据不同色温配合不同的摄像机滤光片进行白平衡调节,就可以得到当前拍摄环境下景物的正常色彩还原;若是在混合光源(同时有高、低色温两种光源)环境下进行拍摄,则先以一种光源色温为基准,然后用雷登纸对另一光源进行色温校正,以达到景物的正常色彩还原。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为配合影视的艺术效果,可能会对当前的拍摄画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我们可以通过对光源色温的矫正和调节摄像机的白平衡来达到目的。比如将日景处理为夜景,或者拍早、晚霞及制造怀旧效果,前者可以通过摄像机的互补色对白,用橙红色的色卡进行白平衡调整,有意使画面偏向其补色-蓝色,再适当缩小光圈减少曝光量,就可以拍出理想的月夜效果;同理,后者则需将高色温的调子处理成低色温的暖调,可通过对蓝色色卡对白使画面偏橙红,若在室内灯光环境下,高色温的光源需用雷登色纸来进行色温校正以降低色温,低色温的则不需要,配合调节摄像机的滤光片,也会达到同样的目的。

六、光比与造型

光比是指被摄物体受光面亮度与阴影面亮度的比值,是照明布光的重要参数之一。被摄物体在自然光及人造光布光条件下,受光面亮度较高,阴影面虽不直接受光(或受光较少),但由于散射光(或辅助光照射)仍有一定亮度。

我们可以利用光比来表现所需表达的主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和内容选择光比的大小。有时为弥补人物的某些缺陷,美化人物,可以根据人物的脸部特征来决定光比的大小,瘦脸型的可以采用小光比,胖脸型的可以选用大光比,这样可以起到掩盖其丑、突出其美的作用。

在拍摄中,影响光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光比的大小与光源的光质有关。直射光线照射的物体光比大,散射光线照射的物体光比小。

②物体的光比与光源的位置有关。顺光照明,物体光比小;侧光照明,物体光比适中;逆光照明,物体光比大。

③睛天光比大,阴天光比小。

④光比的大小与季节有关。夏季光比大,冬季光比小。


下一篇:我是有底线的